企业专利规避设计:应对专利困境的关键策略

铸成
视角

05月13
2025

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,专利纠纷频发,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专利挑战。据统计,像百度与搜狗等企业间的专利诉讼,涉案标的额动辄数亿元,高通与苹果、华为与三星等涉及的专利数量也多达几十件。随着各大创新主体申请专利数量的不断增多,专利丛林愈发密集,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专利壁垒日益增高,侵权判赔也越来越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企业专利规避设计成为企业突破专利困境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。

一、专利规避设计的概念与价值

专利规避设计,又称回避设计,是企业针对可能存在侵权风险的专利,对产品或产品特征重新研发、设计,使其具备差异化特征,区别于风险专利技术方案,从而规避专利侵权风险。这一设计本质上属于研发行为,其成功的标志是在法律上不被判定侵权、商业上不丧失竞争优势、技术上实现低成本研发,并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。

二、企业产品研发各阶段的专利规避要点

1.  技术路线选择:此阶段的关键在于选择专利障碍少的技术路线。企业需要全面分析市场上现有的专利布局,避开专利密集区域,寻找技术创新的空白点或薄弱点。比如在新兴技术领域,相关专利数量相对较少,企业可以提前布局,减少后续专利纠纷的可能性。

2.  产品方案确定:重点是实现产品关键功能的同时,规避产品核心方案的侵权风险。企业要对产品核心技术方案进行深入的专利分析,通过优化技术方案,确保其不落入现有专利的保护范围。

3.  产品上市前的评估:要进行整体风险评估,确保产品顺利上市。不仅要对产品本身的专利情况进行审查,还要关注配套方案的专利问题,避免因配套方案侵权而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。

三、专利规避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

1.  规避前的稳定性分析:通过信息利用手段开展稳定性分析,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规避成本。例如,参考同族专利审查意见是一种重要的方法。

2.  现有技术的适当应用:包括参考说明书中的在先技术、目标专利引证的在先技术以及功能、效果近似的失效专利方案。例如,企业在规避设计时,可利用说明书中描述的背景技术或相关技术,寻找规避方案。

3.  侵权判定规则的灵活运用

  • 减少技术特征:通过减少技术特征规避全面覆盖原则,但要注意减少的技术特征不能影响产品的主要功能,且该技术特征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技术功能或效果。
  • 替换技术特征:替换技术特征时,要确保替换后的特征与原特征在手段、功能、效果上有明显差异,不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特征。
  • 利用捐献原则:仅在说明书或附图中描述而权利要求未记载的技术方案,权利人在侵权纠纷案件中将其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,法院通常不予支持。但利用捐献原则时,捐献方案在说明书或附图中的记载必须具体、明确。
  • 利用禁止反悔原则:专利申请人、专利权人在专利授权或无效宣告程序中放弃的技术方案,在侵权纠纷案件中又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,法院不予支持。不过,利用该原则时要评估权利人作出的陈述是否被 “明确否定” 。
  • 改变技术手段、功能和效果:当技术手段、功能和效果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有明显差异时,可规避等同原则。

4.  发明原理层面的有效借鉴:借鉴目标专利解决的技术问题,运用科学效应库中的其它科学原理解决。

四、专利规避体系的构建

1.  前置检索:研发前全面扫描目标专利及同族,评估稳定性;

2.  动态监控:跟踪竞品专利布局与诉讼动态,及时调整方案;

3.  跨部门协作:研发、法务、市场团队协同,确保技术可行与法律安全;

4.  反向布局:将规避成果申请为自有专利,构筑防御壁垒。

专利规避设计是企业在专利丛林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专利规避设计的重要性,将其贯穿于产品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。同时,建议企业与专业的知识产权律所合作,借助专业力量,更好地开展专利规避设计工作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专利风险,实现创新发展。

付林海
顾问 | 律师 | 专利代理人
相关新闻